决策草案
大健康产业是覆盖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与人的健康紧密相关的全部产品和服务,贯穿一二三产业,范围广、链条长、关联性大、融合性强。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内在要求,是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工作部署,加快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重庆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巴南区把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大健康产业起步稳、成长快,特色不断凸显,集聚格局初步形成,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全区“十四五”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康资源禀赋优越。全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呈现“傍泉、靠林、沿江、依山、临湖、环岛”6种形态。温泉总量达85.69亿立方米,占全市总资源三分之一,拥有市级旅游度假区等级的东温泉-南温泉旅游度假区。森林覆盖率47.6%,建成1个国家级和2个市级森林公园,坐拥约69公里长江岸线、48条河流、11座山脉、93个湖泊和全市中心城区最多的岛屿资源。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9处,其中7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列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集群建设工程,重庆国际生物城已引进80多家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15亿元,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48亿元。康养旅游特色突显,温泉康养游、森林康养游、避暑康养游等蓬勃发展,入选“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养老产业长足发展,社会办养老机构达到30个,康复辅具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体育产业规模取得新突破,远洋、迪卡侬、华熙等知名企业体育项目落户巴南,体育产业实现年产值超12亿元。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平台愈加夯实,木洞镇和麻柳嘴镇被纳入国家级高新区拓展园,重庆国际生物城高峰湖创新生态圈初具规模,构建了以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为核心,涵盖中试生产、动物实验、一致性评价、检验检测等要素的“1院5平台3中心”创新体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全市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创新药物中,重庆国际生物城占据12个,占比超50%,九价HPV疫苗、德谷胰岛素等产品填补全市乃至国内高端生物药产品的空白。人才梯队建设加快推进,已聚集国家杰青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0余名。
医疗服务逐步完善。全区目前拥有卫生机构756个,编制床位7078张,基本形成了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以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分级诊疗稳步推进,基本建成“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医疗服务圈。医共体“三通”建设成效初显,区内就诊率达73%,区域医疗服务更加均等化、便利化、规范化。医养结合深入推进,全区医养结合医疗机构达到17家。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国家支持重庆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全市出台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为全区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生物医药、养老服务、体育健身、社会办医等领域的支持政策,成立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部门协同得到强化,工作合力有效凝聚。
(二)面临形势
机遇。从全球看,大健康产业呈现高科技化、精准化、智能化、融合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生命科学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基因工程、分子诊断、干细胞治疗、3D打印等重大技术加速应用;从国内看,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追求和向往更加强烈,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健康消费能力和意识越来越强;从重庆看,全市正着力打造“康养”和“生物医药”两部引擎,加快建设全国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从全区看,巴南聚力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新高地,将大健康产业列为全区重点产业之首培育发展,正呈现出发展潜力大、增长势头好的良好态势。
挑战。从外部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不稳定不确定明显增多,大健康产业发展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发达省市和周边区域纷纷瞄准生物医药、康养旅游等领域,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区域间项目、产品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普遍存在。从内部看,全区大健康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发展要素支撑不够,医疗服务机构级别不高,优质医疗资源较为缺乏;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设施及信息化水平还不能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健康+”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尤其是康养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产品附加值低,规模效应不明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按照“药、医、游、养、健、管”一体化发展路径,促进生物、生命、生态有机统一,培育壮大“健康+”产业体系,打造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二)基本原则
改革引领、创新发展。深化大健康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依托重庆国际生物城,加快创新资源集聚、研发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用好大数据、智能化现代技术,积极探索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增强创新内驱力。
全域统筹、集聚发展。立足全区大健康产业特色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发展。围绕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成,推动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集合发展,促进产业链、产业集群双提升,培育竞争力强的大健康产业集群。
跨界联动、融合发展。推动生物、生命、生态有机统一,加快大健康一二三产跨界发展。加快完善“健康+”产业体系,促进健康与医疗、文旅、养老、体育、食品等深度融合,大力开发高附加值健康产品,拓展健康服务应用场景,延伸产业链,扩大生态圈,更好满足多元化健康消费需求。
开放合作、协同发展。服务国家和重庆市战略,强化区域联动合作,在大健康领域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打造产业服务平台,打造良性互动生态圈。突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注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资源要素集聚,提升全区大健康产业品牌影响力。
(三)发展定位
统筹全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和未来发展潜力,以高端化、集聚化为引领,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手段,做大做强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做精做细全生命周期大健康服务,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努力建设全市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全国免疫力经济发展先行区。
——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新高地。聚焦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方向,加快建设长江流域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聚焦大健康,发挥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引擎作用,建设国内领先的生物药全产业链。不断完善以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为核心,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的全要素创新链,建设国际知名的生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地。
——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依托巴南立体气候生态资源、丰富温泉资源和优质医疗资源,争创东温泉-南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医旅、康旅、文旅等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古镇”“温泉”“巴县老院子”“美丽乡村”四张康养旅游品牌。
——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围绕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核心,加快体育强区建设,全面发展健身休闲、赛事活动、健身用品等业态,高水平筹办国际国内赛事,不断提升华熙国际文化体育中心影响力,建设全国户外首选运动目的地和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渝南医疗高地。加快全区优质医疗服务扩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及布局,推动医疗服务技术创新,培育一批高水平服务能力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医疗服务品牌,努力抢占医疗服务制高点。
——重庆养老服务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地。围绕区位条件、生态环境、文旅禀赋和医疗资源四大优势,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统筹城乡、供给优化、主体多元、服务优质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打造集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制造、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康复辅具产业链,积极培育智慧养老新业态。
——重庆“互联网+大健康”智慧管理标杆地。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新技术和健康管理服务相融合,不断发展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逐步推广全生命周期分级式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积极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智慧医疗等快速发展。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优质健康资源覆盖面有效扩大,免疫力经济持续发展,产业创新技术和转化能力大幅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走在全市前列,探索形成免疫力经济发展的“巴南路径”取得初步成效。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大健康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产业规模和发展质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大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到900亿元,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超过23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7%以上。
创新生态逐步成形。大健康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平台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5个和20个。建成国家级创新药物孵化中心和较为完善的研发服务平台体系,在研创新药物超过40个。领军人才稳步充实,引进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人才不少于10个。
重点领域成效明显。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效益不断显现。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医旅、康旅、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成功创建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进一步提高。
表1 “十四五”时期巴南区大健康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展望到2035年,全区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全市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全国免疫力经济发展先行区影响力更加凸显,全面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全国大健康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重要节点。
三、空间布局
以“一城”为核心,以“两带”为联结,以“四区”为支撑,形成“一城两带四区”层次分明的、点线面结合的产业空间格局。
一城:重庆国际生物城。规划范围东至五布河,南接重庆东站-南川市域(郊)铁路,西靠明月山,北临长江,含木洞中坝岛、桃花岛,面积约 64 平方公里。聚焦“国际”,瞄准全球生物医药前沿,增强国际竞争力;聚焦“生物”,拓展生物医学、医药、医疗等领域,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聚焦“城”,建城市、聚人才、促创新、兴产业,促进产城景文融合发展。将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
两带:医康文旅融合发展带。包括木洞镇、天星寺镇、惠民街道、丰盛镇、东温泉镇、二圣镇、南彭街道、南泉街道等区域,围绕“古镇”“温泉”“巴县老院子”“美丽乡村”等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医旅、康旅、文旅、农旅等深度融合发展。满足大众旅游特色化、多层次需求。生态康养度假养生带。包括安澜镇、一品街道、圣灯山镇、石龙镇、石滩镇等区域,围绕圣灯山和双寨山,以消夏避暑休闲为基础,着力推进圣灯山康养农旅小镇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度假休闲康养旅游产业。
四区:环理工大学创新生态区。依托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程学院等创新资源,围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搭建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技术孵化平台,打造大健康产业技术创新引领区。滨江江湾健身康体展示区。突出“生态+滨水”,加快打造“两江四岸”形象展示区、大众休闲游憩服务区。着力提升华熙国际文化体育中心影响力,加快集聚运动赛事、文化场馆、文化展演等国际交往功能。重庆高职城大健康产业人才集聚区。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培育康养旅游、养老服务等大健康相关领域高端人才,创新校企联动产教融合模式,为全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南部新城医疗服务集聚区。加快完成区二院整体迁建,集聚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加快医学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临床医学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渝南医疗高地。
图1 巴南区大健康产业空间布局图
四、全力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增强“药”实力
突出创新驱动、产城融合,高质量推进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培育壮大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主导产业,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形成配套体系完整、规模效益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一)打造长江流域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
构筑国际生物城新格局。加快拓展重庆国际生物城空间范围,分步分类推进重庆国际生物城规划建设,着力构建产业布局和产城景文融合新格局。加快谋划创新引领示范区,着力打造生物科技创新核;沿纵向主轴布局生物医药创新孵化、科技研发、中试生产、总部办公等功能,打造生物城发展主轴;沿长江岸线提升木洞古镇服务功能和规划布局高端人才小镇,建设生物医药人才栖息和市民休闲游憩的港湾,打造峡江生命湾。沿五布河布局生态带、景观带、创新带,打造五布河城景融合带;加快推动木洞片区和二圣片区规划建设,打造两大产城融合片区;依托区域城镇布局,高标准建设高峰、雁坝、栋青、景星、巴山五个职住平衡的功能组团,打造五大产城融合功能组团。
建设产城景文融合的现代新城。按照“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互动”思路,建设长江流域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城市典范。推进渝万高铁国际生物城站建设,规划研究布局C6线支线、24号线延伸至重庆国际生物城,加快推动木洞至广阳城市干道、南涪路迎龙至木洞段等骨干通道建设和拓宽,不断完善园区内市政道路、公交换乘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加快与园区生产能力和产品种类相适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危废处理设施建设,合理规划水资源供应、电力供应和能源保障系统建设,加强互联网、通信网络等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台。依托城乡共生群落,不断优化商务酒店、商超购物等设施布局,加快引进国际一流的医疗保健、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资源,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
建设国际一流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新高地。用好生物医药“战新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和“国家级高新区”两张名片,加快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新高地。统筹医学、医药、医疗和中医、西医、器械,布局一批共享型产业服务中心、研发创新园、创业孵化园、成果转化园、制造产业园、企业总部园等,推进数字化工厂建设和“BT+IT”融合发展新路径,建设国家医学中心集中承载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集中承载区。围绕生物科学和生物科技,支持临床研究型医院建设,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设立和引进生物医药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科技贷款担保基金等,打造“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转化+金融支持”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新产品研发和产业转化能力。
(二)高标准构建“1+3+N”产业体系
聚力发展生物药产业。以抗体药物、基因工程疫苗、细胞治疗为重点,构筑以创新药为主、生物类似药为补充的生物药产品体系,建设全国生物制药产业集聚区。加快开发针对PD-1/PDL-1、CD20、HER2、VEGF、EGFR、TNF-α等成熟靶点的抗体药物,推动人源化单抗和全人源单抗、抗体偶联药物(ADC)、抗体融合蛋白、双特异性抗体等抗体药物规模生产。支持发展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以及疫苗新型佐剂,积极引进多联多价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项目。积极开展干细胞和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重点发展CAR-T、TCR-T等基因重组T细胞治疗药物。
创新发展化学药产业。依托柳江医药的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中心,重点发展创新药、改良型药、高端仿制药,打造西部特色化学药产业集聚区。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领域,大力发展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创新药物。做大现有改良型新药规模,加快发展长效、缓控释、靶向制剂以及提高患者顺应性的透皮制剂、吸入制剂、植入制剂等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物。抓住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机遇,加快仿制药大品种企业引进,重点发展临床急需、新专利到期药物的仿制药开发。
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围绕中药材种植、中药制剂、中药注射剂、中成药生产加工等关键环节,构建现代中药全产业链,打造西部领先的中药绿色智造科技创新产业园。依托圣灯山、石滩等镇街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化、规范化、质量可追溯的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发布为契机,引进中药大企业,挖掘经典名方,开发生产来源于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利用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机遇,促进本地企业大力发展中药注射剂,壮大重庆中药注射剂产业,优化中药产业结构。以中成药再评价开展为契机,引进培育中药大品种,选取有潜力的中成药品种,推进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
培育发展医疗器械产业。聚焦医用装备、体外诊断产品、康复设备等重点领域,促进医疗器械产业高端化发展,建设西部领先的特色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着力推动高端产品包括彩超、即时检验(POCT)、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监护仪、血凝透析、肿瘤治疗等诊断、监护、治疗设备研发和生产,打造医用设备制造基地。加快体外诊断上游原材料、测序仪、测序试剂和耗材等产品研发,建立第三方独立检测实验室,推动体外诊断试剂产业闭环。抢抓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机遇,推进重庆康复辅具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骨关节肌肉疾病和伤残康复、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老年康复、儿童疾病康复、精神残疾康复等医疗器械。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服务产业。强化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关键环节产业协作,积极构建以生物医药CRO-CMO/CDMO-CSO全产业链为轴的专业服务平台,为药物从研发到上市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加快药物发现、药效研究、安全评价、药代研究、临床试验、新药申请等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切实为园区企业提供高端研发外包服务。加快药品外包工艺、配方开发、临床试验用药、规模化生产及包装等生产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临床前研究到商业化生产的一体化服务能力。加快市场调研、产品规划、市场营销、产品推广、渠道设计、终端推广和医药流动等综合性销售服务平台建设,全面畅通医药销售渠道和提升医药流通效率。
(三)高水平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
建设高峰湖创新生态圈。依托高峰湖创业创新孵化社区,着力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高端应用研发平台建设,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平台支撑体系。加快动植物活体资源库、人体微生态遗传图谱及微生物组战略资源库等资源库建设,积极争取生命科学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巴南。加快推进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P3实验室等建设,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在精准医疗、免疫治疗、生物安全等重点领域创建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加快国家级疫苗孵化中心、国家级抗体药物孵化中心、多肽药物研发中心、动物安全评价中心、生物材料3D打印平台、药学(CMC)研发平台等建设,合作共建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出技术创新发展引领,加快医学领域基础研究,推进创新药物发现-评价-制备、医疗装备创新设计-技术集成等关键技术攻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创新策源地。围绕重点传染病、重大慢性病、老年健康管理等领域,加快医学人工智能、传染病监测预警、疾病早期发现、细胞治疗、微创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助力重庆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加强与领军企业、知名研发机构和明星专家团队的合作,推进新型抗体药物、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多肽药物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创新药物科技支撑能力。强化数字诊疗装备、智能穿戴设备、康复辅具、医用生物材料制品、健康监测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医疗器械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水平。
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围绕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及保护,建设生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地。强化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国际免疫创新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力度,推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疫苗、生物类似药在巴南产业化。对接企业需求与各类临床需求,开展高性能影像设备、精准快诊试剂及临床治疗新技术推广应用,支持江南转化医学研究搭建医药购销运用平台,积极创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创新医疗器械研发及推广示范工程。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推动重庆国际生物城医药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构建知识产权创造、快速保护、运用与服务全链条体系。
提升医药“智”造水平。实施AI医药研发引育工程,引进AI制药初创公司、AI技术开发药物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外包服务公司,鼓励生物城入驻企业与AI制药平台合作,探索AI技术在研发领域的应用,为创新药研发及临床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打造全产业链的AI医药研发企业生态圈。引入医药生产制造数智化服务资源,助力区内生物医药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厂房,升级改造区内现有生物医药生产制造系统,提高园区内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能力水平。引进数字疗法产品,赋能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引进数字疗法相关企业,配套组合优化原有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及医疗器械等医疗产品,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拓宽生物医药产品的应用广度,提升生物医药产品的医疗质量,建立起高端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
(四)高起点引育创新创业主体
加快壮大龙头企业。瞄准现代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核心环节,加大引培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做大规模效应,提升辐射带动效应。积极吸引大健康产业领域国内外知名企业布局巴南,引进一批国内外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等落户。围绕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细分领域,引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由传统的医药、医疗领域向养生养老、健身康体等领域延伸,培育形成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开展企业规范和上市培训,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精选层挂牌,持续提升上市企业数量。
积极培育中小微企业。实施中小微企业提升计划,推动中小微企业向集群化和“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增强产业基础支撑功能。鼓励企业向产业园区、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集聚,培育一批商业模式新颖、专业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中小微企业群体,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微企业定向孵化。引导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源协作、众创、众筹、成果分享等方式,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培育一批生物医药产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鼓励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中小微企业参与龙头企业订单对接、供应链协同、技术协作,提高产业集群分工协作水平和配套能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拓展等方面支持力度,营造创新创业宽松环境。
大力引培产业人才。深入开展人才引领工程,抓好人才平台创建,推进人才梯队建设,提升引才育才环境,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医科卓越人才栖息地。申报创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多肽药物研发中心、国家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和中组部“攻坚团”“培养团”双向挂职基地等4个国家级人才平台,申报创建“重庆市专家服务基地”“重庆海智工作站”2个市级人才基地,逐步形成人才基地品牌,增强人才集聚效应。借力“重庆英才计划”和引进外国专家倍增行动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模式和人才团队培养模式,大力引培一批生物医药领域行业领军人才(团队)、产业基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依托全市高端人才“塔尖”政策和青年人才“塔基”政策,加快完善巴南生物医药人才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人才工作站,定期举办高峰湖人才论坛等活动,优化完善生物城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构建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
专栏1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及项目
五、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产业,激发“医”韧力
围绕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医疗卫生需求,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建成渝南医疗高地。
(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推动有条件的区级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创建三级机构,加快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拓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功能,着力构建“一个中心、六个支点、多个镇村网点”的卫生发展格局。完善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主体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支持区人民医院成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支持市七院建成重庆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积极承担临床及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支持区中医院建成重庆中医药学院教学医院,创建中医院校附属医院。加快推进区二院整体迁建,支持重庆市精准肝胆外科中心、西南地区癌症小型质子治疗中心、市级烧伤救治中心、渝南地区房颤中心、重庆南部城区运动医学中心建设,力争创建渝南地区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市公卫中心应急医院建设,增强全区优质卫生资源供给。加快完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创建等级疾控中心。
推进医共体“三通”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聚焦以“医通、人通、财通”为目标和以医保总额付费为纽带的医共体建设试点,健全以资源共享和人才下沉为导向,权责利清晰的医共体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双向转诊程序,畅通向下转诊渠道。打造信息化助力分级诊疗就医新秩序,推进区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服务。提高预约转诊占公立医院门诊就诊量的比例,减少区级医院普通门诊就诊人次,对经基层和全科医生预约或转诊的患者,上级医院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引导社会办医健康发展。优化完善加快发展社会办医政策措施,简化社会办医疗机构准入流程和前置条件,提高审批服务水平。规范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疗中心、老年病医院、护理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眼科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和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特色医疗服务需求。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医疗机构、康复医院等资源紧缺型医疗机构。加强政府监管,推进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
(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深入开展“名院名科名医”建设。加快引进高端医疗机构,培育一批具有高水平国际化服务能力的医院,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医疗服务品牌。支持针灸科加快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新建市级重点学科3个(医学影像科、心血管内科、烧伤科),建成市级重点专科3个(消化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新建市级特色专科6个(骨科、疼痛科、检验科、耳鼻咽喉科、中医科、麻醉科),建成市级区域医学重点专科2个(骨科、检验科),建成市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皮肤科、肛肠科、骨伤科、肺病科),建成市级中医特色专科2个(脑病科、风湿病科)。加快引育一批名医名家,用好用活重庆市“英才计划”和巴南区“菁英计划”,以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区内紧缺人才,强化业务技能培训和临床实践,培养一批医德高尚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积极开展精准医疗、精准诊疗和精准预防能力建设,加快新医疗技术、医疗成果、医疗产品转化应用。
推动医防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建立工作衔接联动、服务连续整合、人员柔性流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以医共体建设为载体,建立公共卫生管理协调机制,制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加强疾控机构对医疗卫生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探索向医疗机构派驻疾控专业人员。推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成立公共卫生科室,积极承担全区一定的公共卫生任务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加强网络实验室和“哨点”医院建设,提高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建立社区公共卫生片区责任制,完善网格化的基层公共卫生网络。鼓励公卫医师加入家庭医生团队,参与签约服务。
提升群众就医感受。聚焦“环境美”,提档升级就医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医院业务用房升级改造,加大院内环境整治和绿化。聚焦“服务美”,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加强专科建设,提升诊疗能力和救治水平,健全预约诊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便民服务措施,创新多学科联合会诊、日间手术等诊疗方式。聚焦“人文美”,稳步提升人文环境,优化改善便民服务设施,注重医院文化建设,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和医务人员执业感受,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扩展医疗保障服务范围,拓宽医疗保障服务渠道,推进住院和门诊异地就医全国联网直接结算,方便人民群众异地就医。
培育发展医美产业。围绕医疗美容服务业发展需求,发挥全区生物医药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医美产业相关的医美药品和医疗器械。推动研发机构联合生物医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突破干细胞生物技术、激光技术等前沿技术,引进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医美制造企业。支持专科医院建设,积极发展美容、眼科、口腔等特色专科,打造专科医疗品牌。支持举办全国性医美行业会议、论坛等活动。
(三)积极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
开展中医特色医院建设,支持区中医院提质扩容,实施区中医院综合医疗提升工程和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完成三级中医院创建任务。强化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形成以区中医院为龙头,以综合医院中医科为补充,以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础,覆盖区、镇、村三级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应急和救治能力。加快提升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中西医结合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重大疾病、妇幼保健等方面作用,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申报全国名中医和重庆市名中医,持续开展“巴南区名中医”评选活动。推进市区两级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培养中医药学术传承团队。
(四)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
搭建高层次人才聚集科研平台,推进由重庆理工大学和市七院联合共建大健康学院和创新研究院,推进区四院与四川八一康复中心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创建川渝康复医疗合作示范基地。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开展新发传染病快速检测技术、化学毒物多指标综合检测技术以及快检技术,发展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支持GCP中心发展壮大。建设高端研发中心,推动区二院与董家鸿院士团队共同组建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区三院与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合作建成免疫医学中心。加快建成国内领先免疫专科医院,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以线下免疫专科医院为依托打造互联网医院,开展云上诊疗服务,吸引线上患者寻医问诊,拓宽医院患者群体,增加患者流量。提升研发成果转化能力,配合重庆国际生物城公司建设新产品转化创新服务支撑体系,支持重庆市江南医学转化中心开展优秀医学技术成果推广和成果转化。
专栏2 卫生健康服务提升重点工程
六、特色发展医旅融合产业,彰显“游”魅力
依托独特的生态、康养与旅游资源,打好古镇、温泉、巴县老院子、美丽乡村“四张牌”,积极发展绿色健康食品,深入推动医养健康与旅游深度融合,有机结合特色人文、美丽生态、现代农业等资源,满足大众旅游特色化、多层次需求,深入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初步将巴南打造成为重庆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承载区—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
(一)打造“一核心多组团”医旅融合产业集群
推进生物医药研学旅行核心区及多点布局的健康养生组团建设。以国际生物城创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为抓手,依托生物城医药研发生产、生物萃取、医学美容等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文化集聚展示、医学美容、配套会展及商业服务,打造生物医药研学旅行核心区。在木洞“两岛一镇”片区、东温泉片区、南温泉片区、圣灯山片区、天坪山片区等组团进行空间布局,充分依托各片区传统医药、特色诊疗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中医药旅游商品、温泉医养、森林康复疗养、高端体检、特色药膳、运动休闲、健康研学等医旅融合产业,打造健康养生组团。完善旅游信息基础设施,打造跨区域、跨平台、跨终端立体性智慧旅游营销体系,持续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二)发展古镇生态康养游
打造古镇生态康养游精品。围绕重庆东部生态之城和南部人文之城建设,依托木洞古镇、桃花岛、中坝岛等巴南古镇、江心岛特色资源,推进木洞文旅融合滨江小镇、桃花岛“自然科学生态岛”、“长江生态植物岛”和中坝岛“自然人文生态岛”等项目建设,建设木洞“一镇两岛”都市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提档升级丰盛古镇,突出古商业文化特色小镇发展,提升文化氛围及景观风貌,打造“墨海”区域水街,建设市集广场,打造乡土文化体验地。
丰富古镇生态康养游业态。突出“古镇+生态”,合理统筹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科普教育、康复理疗等功能,发展独具特色的古镇体验、滨江休闲、岛屿游览、疗愈休闲等康养业态,优化发展茶馆、地方小吃、乡土工艺品销售等文旅业态。融合发展古镇生态康养游,彰显“山、水、林、泉、湖、岛”特色,促进木洞、丰盛等古镇与长坪山、明月山、彩色森林、羊鹿山等生态康养资源联动,形成多条古镇与森林康养、生态养生、美丽乡村、康体健身融合的精品康养旅游线路。
(三)发展温泉养生康养游
打造温泉康养游精品。发挥全区温泉资源丰富以及“中国温泉之乡”品牌的优势,依托南温泉、东温泉等温泉资源,打造温泉养生游升级版。打造南温泉文创旅游集聚区,结合区域内南塘温泳、峭壁飞泉、建文遗迹、陪都遗迹等特色资源,将温泉旅游与南泉文化相融合,打造温泉酒店、温泉民宿、温泉博览馆、温泉汤街、温泉文化长廊、温泉疗养所等产品,成为“温泉、文化”交相辉映的旅游集聚区。建设东温泉乡村旅游集聚区,以现有热洞地心景区、三峰泉旅游度假酒店、威特卡丝东温泉大酒店、秀泉映月温泉假日酒店等项目为基础,打造温泉酒店、温泉民俗村、温泉旅居、温泉花园、温泉农庄、温泉商业街等产品,成为“温泉、田园”交相辉映的旅游集聚区。
拓展温泉康养游业态。对标世界知名温泉旅游胜地,拓展温泉景区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功能,发展业态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的温泉旅游产品体系。突出南温泉的历史文化和东温泉的民俗文化特色,推进温泉泡浴保健养生与中医药、佛教、道教、茶道等传统养生文化,以及瑜伽、抗衰技术等国际养生理念相融合,大力发展“温泉+医疗”“温泉+康复”“温泉+美护”“温泉+娱乐”“温泉+文创”等系列产品和业态,形成系统性的温泉康养旅游产品体系。
加强温泉康养游协作。推进温泉旅游与周边区域古镇游、生态游、休闲游、观光游、乡村游、医养游等业态融合,加强东温泉与木洞古镇、丰盛古镇、云林天乡周边旅游景区协作,打造东部片区—巴适乡愁环线。加强南温泉与巴滨路、华熙、云篆山、樵坪山等邻近景区协作,形成时尚都市休闲线路。积极打造东温泉、南温泉等温泉游交流论坛,制定四季推广方案,建立国际协同推广体系,打响巴南温泉康养游知名度。
(四)发展巴县老院子特色康养游
打造精品康养老院子。挖掘丰富的巴县老院子资源,以打造天坪山乡村旅游示范区为引领,重点突出天坪山精品老院子集群建设,塑造“天坪院子”民宿IP品牌。推动天星寺廖家大院、石龙覃家大院、南温泉曾公馆、木洞林家大院、黄家大院等保护利用,建设一批精品民宿、乡村艺术工作室、老匠工坊、休闲农庄等康养老院子,打造巴县老院子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创新“老院子+”发展模式。丰富老院子康养旅游产品,
(五)发展美丽乡村康养休闲游
打造一批乡村康养游目的地。依托二圣、南彭、圣灯山、双寨山等区域的特色乡村,打造天坪山农文旅融合型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带,推进圣灯山康养农旅小镇、云林天乡、定心茶园、都市原乡艺术小镇等项目建设,新建和提升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城市片区布局樱桃等精品小水果为主的都市近郊休闲农业带,东部片区布局桃李、柑橘、蜜柚等为主的生态人文农业带,中部片区布局梨、茶为主的乡村振兴观光带,南部片区布局花木、稻鱼等为主的康养度假农业带。
丰富乡村康养游业态。深入挖掘具有巴南特色的乡俗、农耕、农事等乡村资源,开发农事活动、节庆活动等乡村农耕、民俗参与性和体验性产品,形成集观光、游览、品尝、采摘、节庆、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等于一体的“农旅、文旅融合”新业态。创新农旅发展模式,变农田为景区、农房为客房、劳作为体验,发展民宿客栈、采摘篱园、特色农庄。完善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场所、旅游公路、停车场、标识标牌、厕所、供电供水、市政消防、智慧旅游等建设和管理运营。
(六)发展绿色健康食品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开发绿色有机食品。立足优特粮油、品牌茶叶、精品果蔬、生态渔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二圣梨、巴南银针、樵坪贡米、接龙蜜柚、乌皮樱桃等一批特色优质食品。加强绿色食品安全监管,建设一批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出口安全基地,完善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加强做好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及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申报认证,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抓好绿色食品生产,严格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净化产地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
开发功能性保健食品。鼓励传统食品类企业延伸拓宽产业链条,参与各种食疗性营养保健品的开发,以未病先治健康理念为基础,开发膳食补充剂、滋养保健品、儿童保健食品和特殊保健品等。立足中药材种植资源,鼓励中药材种植企业开展中药饮片生产,积极发展新型中药保健食品,稳步开拓国内外植物药保健食品市场。立足现有医药保健、物流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发展特殊医疗用途配方食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该领域做大做强。
开发健康特色食品。探索建立巴南地方特色小吃系列熟食制造标准,提升巴南泉水鸡、木洞豆花、麻圆等特色食品品质。支持农村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扶持以冷链包装为基础的食品专业生产企业。推动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以东盟食品产业园为平台,加快引进一批健康食品龙头企业,推动健康食品向特色化、集聚化、绿色化发展。
专栏3 康养旅游重点项目
七、提档升级健康养老产业,深挖“养”潜力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依托重庆国际生物城、区内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等资源优势,以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第二批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地区为契机,打造重庆养老服务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地。
(一)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立健全以经济困难和亟需照护老年人为重点,以失能照护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办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兜底保障作用,优先保障低保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经济困难家庭中的孤寡、失能、重度残疾、高龄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独居、空巢(农村留守)、中重度失能老年人,重点优抚对象及其他享受政策性优待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并根据财政状况、养老服务需求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接受基本养老服务、领取老年人补贴的依据。
夯实养老服务兜底保障功能。持续做好城乡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确保特困老年人“应养尽养”。完善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制,提升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管理服务水平,确保有集中照护意愿的失能特困人员“应护尽护”。以散居特困老年人、经济困难老年人、独居留守老年人、高龄失能老年人和农村留守老年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为重点,加强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探访关爱机制。
构建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开展长期照护保险试点,落实市医保局对逐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参保群体范围,加大对重度失能、中度失能和失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支持力度的政策,增强家庭照护者培训及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有益补充作用,保障不同层面照护需求,构建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二)探索多元养老服务模式
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加快推进“一镇街一中心,一社区(村)一站(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带站”运行机制,构建定位精准、功能互补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制定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管理办法,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推进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配足配齐护理人员、康复护理设施设备等。试点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工作,实施困难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项目,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达标。
推动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推进实施敬老院社会化委托运营管理服务,提升敬老院集中供养照护能力和服务质量。引导社会办养老机构规范有序发展,支持社区嵌入式、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和抗风险能力。深化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优化养老服务营商环境,引导养老企业参与城企联动普惠养老服务行动,完善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贴制度。
提升医养康养结合服务能力。统筹全区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各方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加快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病床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健康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作为养老机构服务和等级评定的重要内容,确保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提供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等机构,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改扩建一批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强化养老服务队伍医疗急救培训,建立完善养老医疗医疗急救体系。
(三)培育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做大养老产业主体。构建健康养老产业顶层研究体系,积极推进重庆市养老产业研究院建设,打造“产、学、研、教”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展银发经济,支持养老与健康、养生、旅游、文化、健身、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有意向的中高档养老机构开发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充分挖掘巴南区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探索康养联合体建设,打造“生态养生”“温泉保健”“休闲度假”等特色康养产业。打造养老服务人才培育高地,支持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等相关院校设置养老护理、老年健康管理与服务等专业,培养养老服务管理、保健、护理、康复、营养等专业人才,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一线服务人员和家庭照护人员开展进修培训,全面提升服务队伍素养。
做强老年用品产业。依托国际生物城,大力推进重庆康复辅具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老年用品研发生产企业,支持企业连锁化、集团化发展,积极培育养老服务行业组织,发展老年用品、康复辅助器具及其租赁服务等业态。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推进康复辅助器具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配置应用,推进以市场为主体、社区为依托、多部门联动,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普遍受益的康复辅具服务发展格局。加强宣传引导,培育康复辅具消费市场,推广康复辅助器具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中普及应用。
做实智慧养老产业。推广应用重庆市智慧养老云平台,依托智慧养老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助医助药、助餐助浴、生活代办、紧急救援、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综合性养老服务。开展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等多种应用场景试点,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设备,加强新型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建成智慧养老及老年用品集散基地。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借助健康智能终端,利用健康数据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和老年人健康管理,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专栏 4 健康养老重点项目
八、培育壮大健身康体产业,释放“健”活力
围绕“体育+”“+体育”,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体育产业专业化、品牌化、时尚化、融合化发展,加快建成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
(一)提升全民健身新品质
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加快构建区级、镇街、行政村(社区)三级体育设施网络,继续抓实“六个身边”工程建设,推进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健身圈。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加快推进区游泳馆、滨江智慧健身长廊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健身广场、健身步道、户外营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及社会足球场等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做好公共场所健身器材维护更新,确保健身器材设施质量和使用安全,提升健身器材的完好率和有效使用率。
提升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水平。持续实施大型场馆低收费或免费开放,方便市民开展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建立健全体质测定、健身指导、能力评定、宣讲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不断提高大型体育场馆设施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稳步推进教育系统体育设施对外开放,通过政策保障、服务购买、经济补偿、部门合作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程度。鼓励华熙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等大型体育场馆提升管理水平,加强闲置空间综合利用,拓展服务领域和经营范围,不断盘活体育场馆存量资源。
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按照“一镇(街)一品”的要求,大力扶持和鼓励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培育和传承武术、民族健身操、健身气功、龙舟、龙狮运动等传统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打造一批全区性全民健身品牌项目。强化全民健身日和全民健身月活动引领,充分利用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农闲季节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篮球、排球、路跑、自行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和橄榄球、空手道、跆拳道、滑翔伞、健身健美等时尚项目赛事,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浓厚氛围。推进重点人群参与体育健身,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加强公益性老年健身体育设施建设,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定期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职工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提升全民健身运动水平。建设更加多元融合的智慧体育,探索全民健身与卫健、文化、旅游、教育等深度融合发展。
(二)推动体育赛事新发展
高水平筹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精心承办国际国内高端体育赛事,构建相对稳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体系。升级打造重庆国际马拉松、重庆国际半程马拉松,积极创办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马拉松赛事品牌。高水平办好世界举重锦标赛、全国跆拳道系列赛、重庆市体育舞蹈公开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加强赛事影响力综合评估,持续提升赛事专业度、关注度、贡献度。积极挖掘顶级赛事的平台价值,持续放大赛事综合效应,发挥赛事对餐饮、住宿、旅游、会展、文化创意、专业体育、群众赛事等领域的拉动作用。依托华熙国际文化体育中心,积极引进和培育电竞、艺术体操、橄榄球、足球等一批大型体育品牌赛事活动。统筹考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举措,全力做好竞赛组织筹办工作。
高质量打造巴南品牌赛事活动体系。持续扩大巴南原创赛事影响力与知名度,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独有特色和亮点的巴南区品牌。持续办好市民运动会、农民运动会等综合性体育比赛及“成渝双城”中国象棋名人邀请赛等区域合作赛事。鼓励各乡镇(街道)依托资源优势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支持二圣天坪山、安澜大来山、石滩双寨山等办好山地自行车、摩托车越野赛,支持石龙、接龙等办好乡村马拉松赛。积极打造佛影峡国际漂流赛、石龙爱情主题跑、“体旅融合·乡村振兴”系列赛等巴南区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定向赛。推动航空、汽车/摩托车、露营、漂流、溯溪、骑行、攀岩等户外营地提档升级,依托项目营地,策划打造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户外赛事活动。加速发展电竞服务业,积极举办电竞比赛,成立巴南区电竞协会,推进电竞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打造全市电竞产业发展高地。
(三)促进体育消费新增长
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体医融合发展,依托重庆国际生物城培育发展运动康复产业,研发运动康复技术,推动建设市级运动医学中心,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和推拿、针灸等中医运动康复指导服务,拓展体育康复市场。加强体旅融合发展,推动华熙文化体育中心、二圣云林天乡景区等项目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不断完善全区体育旅游服务体系,打造集体育健身、旅游体验、时尚运动为一体的产业链,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体育旅游综合体。串联巴滨路、云篆山、桥口坝国家森林公园、龙浒峡漂流、佛影峡漂流、五洲园和圣灯山等景区创建“川渝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智慧体育新亮点,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实施体育场馆智能化改造,推进智慧健身器材普及安装,加大对智慧体育发展的引导、支持和推动。加快培育体育产业融合新业态,释放全区体育产业发展潜能,增加体育服务消费供给,大力发展体育培训、策划、咨询、营销、会展、表演、彩票等相关产业,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全面发展城市体育消费圈。
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引导体育企业和体育项目落户巴南,扶持、培育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体企业上市。着力引进知名运动康复器械企业、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企业、体育科技企业和综合性体育服务企业。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规范体育产业市场审批监管指导服务工作,推进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努力打造优质有序、服务高效的体育市场发展环境。提升华熙国际文化体育中心影响力,依托华熙国际文化体育中心打造具有国际或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专业性品牌展会,举办系列重要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内容,加快集聚运动赛事、文化场馆、文化展演等国际交往功能。
加强体育宣传和文化建设。弘扬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和教育,重视和利用重大赛事开闭幕式、奖牌等形式传播中华体育文化。做好体育文化宣传工作,科学制定体育文化宣传的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建立网络、手机应用、出版物等多类型、多渠道的宣传平台,积极推动体育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互鉴。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充分运用体育比赛、城市雕塑、体育艺术节、各类会展等平台促进体育艺术创新,打造一批彰显巴渝体育特色的体育文化精品工程与体育文化品牌活动,全方位多角度讲好巴南体育故事、传播巴南体育声音、树好巴南体育形象。
专栏5 健身康体产业重点方向及项目
九、深入推进智慧健康管理服务,提升“管”能力
围绕健康区建设,搭建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提升多层级、城乡一体的智慧健康医疗信息服务能力,加快建成重庆“互联网+大健康”智慧管理的展示样板。
(一)夯实智慧健康管理平台
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快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推动在区医疗卫生机构接入重庆“卫生健康云”基础服务体系,开展5G远程医疗专网试点。构建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依托市、区、镇、村全覆盖的卫生信息专网四级网络,实现对全区健康信息的深度挖掘和统计分析,支撑全民健康管理和决策以及跨区域、跨业务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有序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基础资源大数据开放共享,全面推进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通过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检查检验结果等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实时更新、互认共享。
构建智慧健康服务平台。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依托,建设布局一批智慧健康服务平台。继续推进“智慧医院”示范建设,持续整合跨区域、跨层级、城乡一体的健康医疗信息服务。加快“智慧卫监”监管平台建设,推进医疗服务行为在线监测,提升执法信息化水平。加快巴南区域数字处方流转平台建设,以患者为核心实现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和药品零售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一站式药品供应及健康服务新模式。依托重庆国际生物城建立数字化药研科研平台(ICRO),探索建设重庆市医疗数据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科研链和消费链协同共进。依托“全域智慧旅游云”平台,增强康养旅游信息互联共享、服务管理和品牌推广等功能。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加强老年远程教育网、老年健康服务网、康复辅具服务网等网站建设,及时主动提供养老服务。打造全民健身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全民健身大数据中心,推动各类体育大数据的整合集成,建立健全覆盖全区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网络。
(二)打造优质健康管理服务
积极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孕产妇婴幼儿健康管理,支持建设月子中心、母婴照料、普惠型托婴托育等机构,创新孕期保健、孕妇瑜伽、孕期胎教等产品服务。加强儿童及青少年健康管理,支持开发近视预防、肥胖干预、龋齿防治等健康管理产品,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各类青少年儿童健康管理体验科普活动,提供科学膳食、群体保健、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加强健康及亚健康人群疾病风险防控,以预防医疗服务为核心,积极开展健康筛选咨询、治未病健康评估、职业健康保护、预防保健等形式多样的健康管理服务。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加大老年产品研发力度,优先发展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慢性病治疗、康复护理、应急救援、情感陪护等智能化产品,增强老年食品、药品、保健品和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加快发展数智健康管理服务。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发展“健康档案+监测预警+健康评估+健康干预+远程关爱+预约挂号”六位一体的数字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探索建设一批集健康测试、预约挂号、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智能导诊、健康宣教、居家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健康屋,打造5分钟健康服务圈。大力推进医疗智能辅助设备、智能系统、智能终端等研发、升级和应用推广,充分利用可穿戴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开展个人健康体征动态监测,开展疾病危险因素智能筛查、分析、预测及双向预警,推动居民健康管理精准化、自主化、智能化。依托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国际生物城数字医学中心,推进3D医疗在各类外科手术规划、骨科齿科整形科及辅具定制的全系列应用。探索开展智慧保健服务,支持区中医院利用互联网和现代物流推广中药集中代煎代送服务。
丰富拓展健康管理服务业态。积极拓展以家庭医生、妇幼保健、心理服务、肝胆疾病健康管理、肿瘤防治管理、慢性病管理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业。大力发展健康体检产业,支持引进培育一批高端健康体检机构和品牌,鼓励健康体检中心连锁化、集团化经营,丰富健康体检产品及服务,扩大健康体检覆盖面。培育发展健康咨询产业,推动医疗服务机构积极提供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支持发展专业化心理健康咨询、康复理疗、营养保健、健康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咨询机构,深入社区、乡镇和单位开展各类健康咨询服务。积极发展健康保险产业,加强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互动,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专业健康险企业拓展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开发覆盖医疗、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应用等多领域医疗险产品。积极发展与健康管理有关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健康服务新兴业态,发挥好传统媒体、自媒体、新媒体的健康教育功能,普及健康科学知识。
(三)积极推进健康区建设
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推进健康区、健康细胞建设。以入选国家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建设试点为契机,开发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工具,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专家库,聚焦重大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与监测,分阶段、分步骤探索推进评价评估工作,构建系统全面的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
专栏6 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发展重点
十、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大健康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完善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工作推进机制,对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定期督导。以项目为单位,打造一站式多部门融合模式,推动项目早投产、早见效。把大健康产业年度发展目标和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并纳入全区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按产业主管部门、服务保障部门分类确定考核内容,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工作抓出成效。
(二)加强要素保障
强化用地供给保障,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盘活闲置资源,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创新财政金融扶持,引导推动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大健康企业发展,吸引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大健康产业项目。加快引育大健康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各类健康服务适用人才,拟定并落实大健康产业高层次人才配套政策。
(三)创新体制机制
简化项目审批环节,建立健全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审批等方面的“绿色通道”。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健康领域投入力度,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等的积极性,形成多元筹资格局。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诚信服务制度。建立健全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失信惩戒以及强制退出机制,将健康服务机构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信用体系。
(四)加强联动协同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承接沿江大健康产业转移,深化与成都国际生物城等合作交流,推动与温江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联动两江新区和重庆高新区,加强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园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差异化发展,协同建设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大健康产业发展创新策源地。联动周边区域,突出田园、温泉、人文特色,合作开发健康食品、温泉养生、人文体验、森林度假、乡村休闲等康养度假产品。鼓励区内医疗机构与市内外知名医院、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支持大健康产业相关机构落户巴南,进一步完善巴南大健康产业链。
(五)营造良好氛围
深入开展健康科普活动,加大健康宣传力度,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对大健康产品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氛围。充分利用全市旅游推介会、医药产业推介会、大健康产业博览会等行业会议以及智博会、西洽会等大型会展,大力推广巴南大健康产品。广泛宣传全区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和成效,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